扫码关注

沫若中学2024年秋季研学学生感悟集锦(一)

6
发表时间:2024-12-18 09:11

又是一年研学时分,本次沫若中学秋季研学活动以“助力思政教育·传承红色基因”为主题,旨在传承红色革命精神,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精神。通过一系列的活动,同学们深有感悟,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体会和思考吧!

1

论中华之脊梁

——高一·2班 刘爵然

曾经有人问我什么是中国的脊梁,我一直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,直到我来到了建川博物馆,心中突然有了答案。

中国的脊梁应该是一个个普通国人在面对天灾时的舍己为人吧。2008年5月12日,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,死伤无数。一群山东大汉带着1000块钱和一辆电三轮,便踏上了救灾路上。途中,他们被无数人误解,认为他们是在哗众取宠,是来骗吃骗喝的。但他们不为他人的恶意揣测动摇,依然坚定自己所想,乘坐电三轮来到了汶川,竭尽所能救助了很多人。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,也让我们更加坚信:只要心中有爱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  

我想这种舍己为人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吧!

中国的脊梁应该是一个个普通战士在国难当头时的舍生忘死吧。不信你看那印满血红手印的玻璃。我不禁把手掌放在了上面,面向玻璃朝天空望,一道明亮的光路冲进我的眸子,印在我的脑子里。那一瞬穿越百年,那战士们的脸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,有长有少,有的饱经风霜,有的稍显稚嫩,但他们的眼睛里都有光,为了人民谋幸福的光。踏入抗日正面战场馆内,我更是看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。有“身不得男儿列,心却比男儿烈”的救国女诗人秋瑾;有在掩护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而牺牲的抗日最高级将领——左权。令我印象深刻的当属“特级战斗英雄”杨根思。在新中国成立不久,百废待兴、武器装备落后之际,突然面临以美国为首的“联合国军”越过三八线,直逼鸭绿江的险境。人人都知道这是一条九死一生的道路,但以杨根思为首的战士们毅然选择以血肉之躯铸成一排排钢铁长城,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与领土完整。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谓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”。正是有了这样一群又一群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,才使得我们的祖国能够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,并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。我想这些战士坚守自己职责,舍生忘死,保家卫国,就是中国的脊梁吧!

通过参观建川博物馆,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“中华脊梁”。它不仅仅指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些特定人群所展现出来的勇气与智慧,更是指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之中、流淌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血液中的那种坚韧不拔、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这份宝贵的财富都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!

2

探忆峥嵘岁月 传承红色精神

——高一·16班 周燕婷

为了和平,收藏战争;为了未来,收藏教训;为了安宁,收藏灾难;为了传承,收藏民俗。

历史一直是一个厚重的话题,不是历史文献厚重,而是人们的心情厚重。泱泱华夏五千年,历史的纤绳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传递,然后勒进那些稚嫩的肩膀,拉动着历史之船,向前,向前......

2024年12月10日,沫若中学2024级高一年级700余名师生来到建川博物馆研学,让我们这群生长在和平年代的高中生得以有机会重温历史。虽不似想象中气势恢宏,却也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势,令少男少女忘记了嬉笑追打,郑重倾听历史的声音。

首先,我们来到了中国老兵手印广场。那一个个强劲有力的掌印,那一排排鲜红的血印,错落有致地陈列在广场上,我深信,每一个掌印背后都有一个故事,一段传奇的事迹。虽然,他们的故事被时间一点一点冲淡了,但那一个个血印却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。

紧接着我们来到了红色战争系列馆。我们看到在日军的铁蹄下,山河破碎,民不聊生,但我们的川军用磕掷出去才能爆炸的手雷,用陶泥烧制的头盔,还有那笨拙的大刀,打败了那个装备先进不可一世的强盗。“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,川军一日誓不还乡”的誓言似乎还在耳畔环绕……

随后,我们来到了汶川地震纪念馆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.0级地震,近7万人丧生,1.8万人失踪,37万余人受伤......那一刻,天崩地裂,生灵涂炭。进入馆内,首先就看到一张与父母走失的孩童的照片,他的身上满是伤口,他的脸上写满不知所措。令人不禁动容的还有场馆中央挂着的血色婚纱,它的原型是在汶川地震中不幸遇难的“鸳鸯池夫妇”,这对新人本是开心地在鸳鸯池拍摄婚纱照,但是在他们拍摄的过程中,突然地动山摇,这时情侣原本可以逃离现场的,但他们却勇敢地站出来,先后护送多人到安全地带,而他们最后永远的被留了废墟下面,最后新娘的遗体也未能找到,只留下了这半截带血的婚纱;在大地震博物馆的出口处,有一组名为《尊容》的宏大的浮雕。陆万玖千贰拾柒,巨大的隶书耸立成一个震慑的数字,罗列了整整两面墙。当我们面对同胞的时候,我们会从不锈钢背景中看见自己的影子,与逝者对视。我们要努力记住每一位遇难者的名字和尊容,我们要时刻做到居安思危,警钟长鸣。虽然,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16年,但是它不会被我们遗忘,它是国殇,每一个人都会铭记这个重大灾难,灾难面前,学会面对,接受惨痛,勇敢站起来,这是汶川传递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。

在无数先烈们留存的痕迹中,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面死字旗。

左侧写着:国难当头,日冠狰狞,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。本欲服役,奈何年龄已大,幸有吾子,自觉请缨。赐旗一面,时刻随身,伤时拭血,死后裹身,勇往直前,勿忘本分。

右侧写着: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,只愿你在民族大义上尽忠!

这种精神或许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无法超越的,它不仅仅是爱国主义的象征,更是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,看到这面旗,我都会想起那些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先烈们,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。

澎湃的热血在静心池边得以沉淀,历史不仅正向我们展示它曾经的困苦,更是我们在这幸福的时代铭记先辈们曾经的苦难。我们现在有如此的幸福生活,生在红旗下,长在春风里,更应该铭记历史,勿忘过往,开拓明天。

撰稿:高一·2班 刘爵然   高一·6班 周燕婷

编辑/初审:潘雨萌

复审:王生兰

终审:李月新


分享到: